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技术文章 > 正文
85年我苏州当兵前去粮站交公粮,意外见女工换衣裳,后来她嫁给我

85年我苏州当兵前去粮站交公粮,意外见女工换衣裳,后来她嫁给我

  • 网站名称:85年我苏州当兵前去粮站交公粮,意外见女工换衣裳,后来她嫁给我
  • 网站分类:技术文章
  • 收录时间:2025-09-11 16:54
  • 网站地址:

进入网站

“85年我苏州当兵前去粮站交公粮,意外见女工换衣裳,后来她嫁给我” 网站介绍

公粮站的那一眼

一九八五年的夏天,我背着家里的麦子去公粮站交公粮。

那时候我二十岁,正准备入伍当兵,身上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布衫,裤子洗得发白,脚上是一双磨得发亮的黑布鞋。

那天,苏州的天空像被水洗过一样蓝,云朵像被扯散的棉花,随风飘荡。

我沿着村口的小路,慢慢向公粮站走去。

路边的杨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,像是在为即将离开家乡的我送行。

肩上的麦袋很沉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但我心里却是轻松的。

当兵是我从小的梦想,如今终于要实现了。

我家在苏州西郊的一个小村子里,父亲是生产队里的老农民,母亲在村里的缝纫组做工。

家里还有一个小我五岁的妹妹,正在上初中。

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但父母从没抱怨过什么。

特别是得知我要去当兵后,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,仿佛我已经成了他们最大的骄傲。

"张根生!"还没走到公粮站,就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。

我转头一看,是同村的李大爷,他正坐在自行车后座上,前面是他儿子李小满在蹬车。

"听说你要去当兵了?"李大爷笑着问。

"是啊,下个月就走。"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。

"好啊,好啊!咱村又出了个当兵的,回来可得请你喝酒!"李大爷拍拍我的肩膀,然后催促他儿子继续骑车。

我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

这就是家乡,这就是我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,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记忆,每一个人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
公粮站坐落在村子东头,是一座灰砖瓦房,门前挂着一块"粮食收购站"的牌子。

院子里停着几辆手推车和板车,都是前来交公粮的村民的。

站前的空地上,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乘凉,手里摇着蒲扇,谈论着今年的收成。

我走进去时,里面已经有几个村民在排队。

收粮的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,姓王,村里人都叫他王师傅,戴着一副老花镜,认真地称着每一袋粮食。

站内弥漫着麦子的香味,混合着墙角一台老旧电风扇吹出的风,让人感到一丝凉爽。

我把麦子放下,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环顾四周。

墙上贴着各种标语和通知,角落里堆着几个空麻袋,天花板上挂着一盏昏黄的灯泡。

这时,我注意到公粮站的侧面有一个小房间,门虚掩着。

那应该是员工休息或更换工作服的地方,平时我们是不会注意的。

就在我准备转身的瞬间,一阵风吹来,那扇门摇晃了一下,我无意中看到了里面的景象。

一个年轻女子正背对着门口,换着衣服。

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,正要穿上外衣。

阳光从窗户照进来,落在她的肩膀上,那一刻,时间仿佛静止了。

我赶紧移开视线,心跳加速,脸上火辣辣的。

"下一个!"收粮人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。

我慌忙上前,把麦子递过去。

就在这时,那个小房间的门打开了,一个女孩走了出来。

她穿着一件蓝色工作服,头发扎成一个马尾辫,脸上还带着些许红晕。

"王师傅,我换好衣服了,接下来做什么?"她问道。

"哦,小柳,你来帮我记一下账。"王师傅说。

她走过来,站在王师傅旁边,低头记录着什么。

我偷偷瞄了她一眼,发现她长得很清秀,皮肤白皙,眉毛细长,眼睛像两颗黑葡萄,明亮又有神。

她的手指修长,握笔的姿势很好看,像是学过书法。

"你叫什么名字?"王师傅问我。

"张根生。"我回答。

"张根生..."女孩小声重复着,在本子上写下我的名字。

她的声音很好听,像春天的溪水,清澈又柔和。

"这是柳春花,新来的工作人员。"王师傅介绍道,"刚从技校毕业,分配到咱们这儿来的。"

柳春花抬起头,对我笑了笑,然后又低下头继续记录。

那一刻,我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悄悄地发了芽。

她的笑容像是一缕阳光,照进了我平淡的生活。

交完公粮,我拿着收据准备离开。

就在这时,柳春花叫住了我。

"等一下,你的收据还没盖章呢。"她拿起印章,在收据上盖了一个红印。

我接过收据,不知道说什么好,只是点了点头,然后转身离开。

走出公粮站的门,我回头看了一眼,正好看到柳春花站在门口,阳光落在她的脸上,勾勒出一道美丽的轮廓。

那一天,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。
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着柳春花。

她是谁家的姑娘?为什么以前没见过她?她知道我偷看了她换衣服吗?

各种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,伴随着一种莫名的心悸。

家里,父亲正在院子里修理农具,看到我回来,问道:"公粮交了?"

"交了。"我点点头,把收据递给他。

父亲粗糙的手接过收据,仔细看了看,满意地点点头。

"今年收成不错,比去年多了几十斤。"父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,这是他一年辛劳的成果。

我想告诉父亲关于柳春花的事,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

这种懵懂的情感,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,又怎么向父亲表达呢?

晚饭后,我坐在院子里乘凉,望着远处的天空。

夏夜的星星特别多,像是撒在黑绒布上的碎钻。

我想起了柳春花的眼睛,也是那么明亮。

第二天,我又找了个借口去了公粮站。

这次,我带着几个自家种的黄瓜,说是给王师傅的。

实际上,我只是想再见一面柳春花。

"谢谢你啊,根生。"王师傅接过黄瓜,笑着说,"你最近怎么有空来这儿?"

"没什么,就是路过。"我挠挠头,眼睛却在寻找柳春花的身影。

公粮站里只有王师傅一个人,柳春花不见踪影。

"找小柳啊?"王师傅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,眼睛里闪过一丝狡黠,"她今天去县里开会了,明天才回来。"

我有些失望,但没表现出来,只是点点头,然后离开了。

回家的路上,我绕道去了村口的小河边。

这条河不宽,但水很清,能看到河底的小鱼和水草。

我坐在河边的石头上,扔着小石子,看着它们在水面上跳跃,然后沉入水底。

就像我的心情,起起落落。

第三天一大早,我就找借口出了门。

这次我说是去给即将入伍的老班长送行,实际上还是去公粮站。

当我走进公粮站时,柳春花正在整理账簿。

她穿着那件蓝色工作服,头发还是扎成马尾辫,看起来干净利落。

看到我进来,她抬起头,微微一笑:"是张根生吧?"

她记得我的名字,这让我心里一阵雀跃。

"是,是我。"我结结巴巴地回答,"我...我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。"

"你真热心。"她笑着说,"不过现在没什么需要帮忙的,你可以坐会儿,休息一下。"

我点点头,坐在了门口的长凳上。

阳光透过门照进来,柳春花的身影被拉长,映在地面上。

我想找话题和她聊天,却不知从何说起。

"听说你要去当兵了?"柳春花突然问道,打破了沉默。

"嗯,下个月就走。"我回答,心里有些惊讶她知道这事。

"那很好啊,当兵是件光荣的事。"她微笑着说,眼睛里闪烁着真诚的光芒。

"你怎么知道我要当兵?"我忍不住问道。

"村里人都在说啊,张根生家的儿子要去当兵了,是个好小伙子。"她回答,然后低下头继续整理账簿。

原来她已经听说过我的事,这个发现让我心里涌起一阵暖流。

接下来的几天,我总是找各种理由去公粮站。

有时候是送些自家种的蔬菜,有时候是帮忙搬运麻袋,有时候只是路过打个招呼。

每次去,我都会多待一会儿,找机会和柳春花说几句话。

慢慢地,我们熟络了起来。

我知道了她今年十九岁,比我小一岁,来自江苏北部的一个小村庄。

她是家里的大女儿,下面还有两个弟弟。

父母都是普通农民,日子过得很清苦。

她学习很好,考上了县里的技校,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我们村的公粮站工作。

每次听她说起家乡和家人,她的眼睛里都会闪烁着温暖的光芒。

那是对家的眷恋,我能理解。

一天下午,我在公粮站门口遇到了正准备下班的柳春花。

她换下了工作服,穿着一件粉色的连衣裙,头发散落在肩膀上,看起来比平时更加好看。

阳光照在她的身上,给她镀上了一层金边,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子。

"你好,张根生。"她主动和我打招呼。

我有些惊讶,没想到她会主动跟我说话。

"你...你下班了?"我结结巴巴地问,心跳加速。

"嗯,今天提前一点。"她点点头,"听说你要去当兵了?"

"是啊,下个月就走。"我说,心想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聊过了。

"那很好啊,当兵是件光荣的事。"她微笑着说,眼睛里似乎有些别的情绪。

是不舍吗?我不敢确定。

我们并排走着,夕阳的余晖洒在小路上,拉长了我们的影子。

蝉鸣声此起彼伏,像是为我们伴奏。

我鼓起勇气,问道:"你家在哪儿?我送你回去吧。"

"不用了,我住在公粮站后面的宿舍里。"她说,"不过谢谢你的好意。"

我点点头,有些失落。

就在我准备告别时,她突然问:"你为什么这几天总来公粮站?"

这个问题让我措手不及,我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。

柳春花看着我的样子,噗嗤一声笑了,像是风吹过稻田,荡起一波波的涟漪。

"我知道。"她说,眼睛里闪烁着狡黠的光芒。

"知道什么?"我紧张地问,手心冒汗。

"那天你看见我换衣服了,对吧?"她直视着我的眼睛,眼神里没有责备,只有一丝调皮。

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
柳春花却没有生气,她笑着说:"没关系,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。"

听她这么说,我稍微放松了一些,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。

"对不起,我真的不是有意的。"我诚恳地道歉,头都不敢抬起来。

"我相信你。"她说,声音轻柔,像是一缕春风拂过心田。

然后她转身准备离开,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,"明天见,张根生。"

"明天见,柳春花。"我目送她走进宿舍楼,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。

回家的路上,我的脚步轻快,仿佛踩在云朵上。

从那天起,我和柳春花的关系亲近了许多。

每天下午,我都会去公粮站找她,有时候帮她搬运麻袋,有时候只是坐在一旁和她聊天。

我告诉她我的家庭,我的梦想,我对军旅生活的向往;她则告诉我她来自江苏北部的一个小村庄,父母都是农民,她是家里唯一读过技校的孩子。

她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是看天上的星星,想象它们是夜空中的眼睛,在注视着大地。

她喜欢读书,虽然家里买不起多少书,但她会借邻居的,或者去村里的小阅览室看。

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,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,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大山。

"我很羡慕你,能去当兵。"一天,柳春花对我说,眼睛里闪烁着向往的光芒,"我小时候也想穿上军装,可惜没机会。"

"当兵也没什么特别的,就是服从命令,接受训练。"我说,心里却为她的认可而骄傲。

"但那代表着责任和担当啊。"她眼睛里闪烁着光芒,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,"能保卫国家,多光荣的事情。"

听她这么说,我心里涌起一股自豪感。

在柳春花眼中,我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子,而是一个即将为国效力的军人。

这种认可,比任何赞美都更让我心动。

入伍的日子越来越近,我和柳春花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宝贵。

每天下午,我都会准时出现在公粮站,有时候帮忙干活,有时候只是坐在一旁看她工作。

王师傅似乎看出了什么,常常找借口离开,给我们创造单独相处的机会。

有一次,他甚至明确地说:"根生啊,你小子有心事就直说,别整天来公粮站转悠,耽误人家小柳工作。"

这话让我和柳春花都红了脸,但也打破了我们之间的某种隔阂。

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间,我入伍的日子就要到了。

离别前的那个晚上,我邀请柳春花去村口的小河边散步。

河水在月光下泛着银光,远处的青山如同沉睡的巨人。

夏末的晚风轻柔,带着稻田和野花的香味。

我们坐在河边的石头上,看着满天的星星,静静地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刻。

"我明天就要走了。"我打破了沉默,声音里带着不舍。

"嗯,我知道。"她轻声回答,手指轻轻拨弄着水面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

"你...会等我回来吗?"我鼓起勇气问道。

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憋了很久,今天终于说出口了。

柳春花转过头,看着我的眼睛,月光下,她的脸庞显得格外柔和。

她的眼睛里像是有星星在闪烁,明亮而深邃。

"你想让我等你吗?"她反问,声音轻得像是怕惊扰了夜的宁静。

"我...我喜欢你,柳春花。"我终于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话,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颤抖,"从第一次见到你,我就喜欢上了你。"

我的心跳得很快,像是要跳出胸膛。

这是我第一次向一个女孩表白,紧张得手心冒汗。

她没有立即回答,只是望着远处的河水,沉默了一会儿。

月光洒在她的侧脸上,勾勒出完美的轮廓。

然后,她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布包,递给我。

布包是用红色的布料做的,上面绣着简单的花纹,虽然不精致,但很用心。

"这是什么?"我接过布包,好奇地问。

"平安符,我亲手做的。"她说,声音里带着些许羞涩,"带在身上,保佑你平平安安。"

我打开布包,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红色平安符,上面绣着"平安"两个字。

虽然针脚有些粗糙,但我能感受到她的用心。

这是她亲手为我做的,比任何珍贵的礼物都更让我感动。

"谢谢你,柳春花。"我珍重地把平安符放进口袋,靠近心脏的位置,"我会一直带着它的。"

"根生,你知道吗?"她突然说,声音里带着一丝俏皮,"其实那天在公粮站,我是故意让你看见我换衣服的。"

"什么?"我惊讶地看着她,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
"我早就注意到你了。"她微笑着说,月光下,她的笑容显得格外美丽,"村里人都说张根生要去当兵了,是个好小伙子。我想认识你,却不知道怎么开口,所以..."

她的声音越来越小,脸上的红晕却越来越明显。

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原来她也喜欢我。

我们相视一笑,然后一起看向远处的星空。

夜风轻轻拂过,带走了所有的尴尬和紧张,留下的只有心与心的契合。

"我会等你回来的,张根生。"她轻声说,声音坚定,"无论多久。"

这句承诺,如同星光般刻在了我的心里,成为我在军营中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
第二天,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。

父母和妹妹送我到村口,眼睛里满是不舍和骄傲。

"好好干,别给咱张家丢脸。"父亲拍着我的肩膀说,声音有些哽咽。

"别担心,儿子会让你们骄傲的。"我郑重地点点头。

"记得写信回来。"母亲擦着眼泪说,塞给我一包她亲手做的点心。

"哥,我等你回来。"妹妹抱了我一下,眼睛里满是崇拜。

在公共汽车上,我透过窗户,看到柳春花站在路边,向我挥手告别。

她穿着那件蓝色的工作服,头发扎成马尾辫,像是我第一次见到她时那样。

我把手按在胸前,那里放着她送给我的平安符,感受着它传来的温暖。

车子缓缓启动,家乡的景色渐渐远去,但我知道,有人在那里等我回来。

军营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要艰苦得多。

每天早上五点起床,然后是紧张的训练,直到晚上九点熄灯。

刚开始时,我的身体几乎承受不了这样的强度,常常累得倒头就睡。

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。

我学会了射击,学会了行军,学会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。

我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,思想也更加成熟。

但无论多么疲惫,我都会在睡前拿出柳春花的平安符,看一眼,然后放在枕头下面,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她的存在。

我和柳春花通过书信保持联系。

每当我收到她的信,都会如获至宝,反复阅读。

她的字很漂亮,像她的人一样清秀。

在信中,她告诉我公粮站的变化,村里的新鲜事,还有她对我的思念。

她说她每天都会看看天上的星星,想象我是不是也在看同样的星空。

她说她在学习新技能,希望能在我回来时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。

每次读完她的信,我都会写下回信,告诉她我的训练情况,我的成长,我的思念。

我们的感情,就这样在书信往来中越来越深。

一年后,我终于获得了回家探亲的机会。

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,北风呼啸,天空灰沉沉的,像是要下雪。

但我的心却是火热的,因为我即将见到日思夜想的柳春花。

一下火车,我就直奔公粮站。

路上的积雪已经很厚,脚步深一脚浅一脚,但我却走得飞快。

柳春花还在那里工作,当她看到穿着军装的我时,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,像是黑夜中的星星。

"张根生!"她惊喜地叫道,然后跑过来,站在我面前,上下打量着我,"你...你变了好多。"

确实,一年的军旅生活让我变得更加坚毅和成熟。

我的皮肤晒黑了,身体也结实了不少,眼神中多了一份坚定。

但在柳春花面前,我还是那个害羞的农村小伙子,心跳加速,手足无措。

"你也变了。"我说。

柳春花的头发剪短了,只到肩膀,显得更加干练,但眼睛依然明亮如初,笑容依然温暖如昔。

我们在公粮站后面的小路上散步,雪花开始飘落,轻轻地落在我们的肩上、头上。

她告诉我,她已经升职为公粮站的副站长了,负责整个站的账目管理。

她还参加了夜校的学习,每周去县里上课,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。

我则告诉她,我在部队表现不错,被评为优秀士兵,还学会了开车和修理车辆。

"我以你为荣,根生。"她握着我的手说,眼睛里满是自豪。

她的手很冷,但握着却很温暖,像是握住了整个冬天的阳光。

我看着她的眼睛,突然觉得所有的话都显得多余。

我轻轻地吻了她,她没有拒绝,只是闭上眼睛,回应着我的吻。

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,融化成水滴,但我们的心却是火热的。

就这样,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。

我把她介绍给了我的家人,她也很快融入了我的家庭。

父亲夸她能干,母亲夸她懂事,妹妹则把她当成了姐姐,常常缠着她说话。

短暂的探亲结束后,我回到了部队,继续我的军旅生活。

接下来的两年,虽然聚少离多,但我们的感情却越来越深。

每次回家探亲,我都会第一时间去找她;而她也会定期写信给我,告诉我她的生活和思念。

有时候,她还会寄一些小礼物给我,比如她亲手织的毛线手套,或者她亲手做的点心。

这些小东西,成为了我在军营中最珍贵的宝贝。

一九八七年冬天,我退伍回到了家乡。

那天,下着小雪,整个世界都被白色覆盖,纯洁而宁静。

我穿着军大衣,拖着行李箱,走在回家的路上。

雪地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,延伸到远方。

远远地,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雪中等待。

是柳春花。

她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,站在雪地里,像一团火焰,温暖而明亮。

阳光照在她的身上,给她镀上了一层金边,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天使。

"欢迎回家,根生。"她微笑着说,眼睛里闪烁着泪光。

我放下行李,紧紧地抱住了她。

两年的等待终于结束了,我们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了。

那一刻,我感到无比幸福,仿佛拥有了全世界。

一个月后,我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。

虽然没有豪华的场地,没有昂贵的礼服,但却充满了真挚的祝福。

村里人都来祝贺,说我和柳春花是天作之合。

"我就知道你们俩会在一起。"王师傅喝了点酒,红着脸说,"从第一天看到你们,我就知道了。"

父母也很喜欢柳春花,特别是母亲,总是夸她勤快、懂事。

"根生,你有福气啊,找了这么好的媳妇。"母亲拉着柳春花的手,眼里满是喜爱。

婚后,我们在公粮站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。

房子不大,只有两间,但收拾得很整洁,是我们共同的家。

我找了一份在乡镇企业的工作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
柳春花继续在公粮站工作,很快就升职为站长,负责整个站的运营。

生活虽然简单,但充满了幸福。

每天早上,我们一起吃早饭,然后各自去上班;晚上回家,一起做饭、聊天,分享一天的见闻。

周末,我们会去镇上的小电影院看场电影,或者去河边散步,享受二人世界的宁静和甜蜜。

日子就这样平静而幸福地流淌着,像是小河边的水,清澈而温柔。

一年后,我们的儿子出生了,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责任。

看着襁褓中的儿子,我和柳春花相视而笑,眼里满是幸福和期待。

这个小生命,是我们爱的结晶,也是我们未来的希望。

有时候,我会想起那个夏天,想起公粮站的那一眼,想起如果那天我没有去交公粮,或者柳春花没有在那个时间换衣服,我们是否还会相遇?

是命运的安排,还是生活的巧合,让我们在最美好的年纪相遇相爱?

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:那次偶然的相遇,改变了我的一生。

那个在公粮站偶然一瞥的女孩,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,成为了我的妻子,我儿子的母亲,我家庭的支柱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完整,生活越来越丰富。

儿子慢慢长大,上学,取得优异的成绩;我和柳春花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步,生活越来越好。

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大潮,见证了国家的变化和发展,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。

如今,我和柳春花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风风雨雨。

孩子们都长大成人,有了自己的家庭;我们也退休在家,享受着悠闲的晚年生活。

每当夜深人静,我躺在床上,看着身边熟睡的妻子,心中总是充满感激。

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,黑发变成了白发,但在我眼里,她依然是那个在公粮站里让我心动的女孩。

那个在公粮站偶然一瞥的女孩,如今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
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唯有那份初见的心动,永远留在记忆深处,如同一颗明亮的星星,照亮我们共同走过的路。

人生中,又有多少次相遇,会成为一生的守候?